|
中国交通技术咨询网
路桥技术 Teachres

特殊地基土上的基础加固处理

日期: 2017-04-24
浏览次数: 173

 

    摘要:本文对湿陷性黄土和软土地基这两类特殊地基土上的基础加固方法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具体的施工方法,为特殊地基土上的基础加固提供了依据,可供设计和施工时参考。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644003.htm
  关键词:基础加固;注浆;湿陷性黄土 
   
  1. 引言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础加固改造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其应用也相对比较成熟[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加固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随着一些新加固技术[1]的引进和相关加固技术规程[3]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加固技术的发展。特殊地基土上的建筑物在超过一定的使用年限后会出现较大的沉降,为延长其使用寿命需对建筑物基础进行加固。本文主要就湿陷性黄土和软土这两类特殊地基土上的基础加固方法及施工方法进行了介绍,讨论了各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具体的施工方法,为特殊地基土上的基础加固提供了依据,可供设计和施工时参考。 
  2. 湿陷性黄土上的基础加固处理 
  所谓湿陷性黄土,就是在一定压力(上覆土自重压力或上覆土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遇水浸湿后,土体结构迅速发生破坏,并产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随着迅速的降低的土体。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很广,其分布面积约占我国黄土总面积的70%以上,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基础加固常采用人工挖孔混凝土灌注桩和灰碱混合法。 
  2.1人工挖孔混凝土灌注桩 
  2.11基本方法 
  在需要加固的条形基础或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下方人工开挖直径700~800mm的竖直桩孔;按设计要求绑扎钢筋笼(也可不配筋);安放钢筋,浇灌混凝土并振捣密实;封口回填。 
  2.12设计要点 
  根据上部荷载,按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确定桩的材料、数量等。其中,条形基础以每米长竖向荷载计算,柱下独立基础以上部传来的竖向荷载等考虑。 
  2.13施工要点 
  对于已建建筑,其基础下开挖人工挖孔桩要确保原建筑物基础局部稳定,且要保证桩身垂直度和灌注质量。 
  (1)要保证基础在施工中的局部稳定,同时开挖的两个桩孔必须相隔足够的间距,不能在同一基础下同时开挖相邻桩孔。 
  (2)要双向定位,对称布置。竣工后的房屋轴线已不明确,除特殊位置外,其余桩位均应自两端向中间双向定位。在设计桩距范围内调整尺寸,形成对称布局,并标注于地面。 
  (3)应边开挖,边校正,确保桩垂直。自斜道进入井道后,先利用地面定位测定桩位及桩孔上口尺寸,然后制作一套等桩径的木质护筒(外包镀锌铁皮),刻上定位标记,此时筒会随开挖一起下沉。每下挖lm,挂铅锤1次,参照护筒校正垂直度。 
  (4)要连续浇灌,并分层捣实。每次灌注约2m应暂停,用振捣棒振实。在距原基础底面约80cm处停止浇注,养护48 h后,再将C20干硬性细石混凝土注入空隙内,使细石混凝土得到充分捣实。最后,浇灌高出原基础底面30 cm厚的与桩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封口。 
  用上述方法加固基础进度较慢且不宜采用机械化施工,但对于湿陷性黄土上已竣工建筑物加层及加固的基础处理而言,上述方法可能是较安全可行的方法。 
  2.2灰碱混合法 
  所谓灰碱混合法,就是将氢氧化钠溶液灌入土中,使之与黄土中大量的钙、镁等碱性金属阳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氢氧化物附着在土粒表面,与此同时,氢氧化钠溶液会使土粒表面发生膨胀和软化,造成相邻土粒在这一过程中的相互接触更紧密,并发生表面的相互溶合,从而减少了黄土土粒之间的空隙,密实度得以增加。另外用生石灰来吸收碱液中的水分,使土粒固结,生石灰本身吸水后体积膨胀,又可将周围土体进一步挤密,从而进一步使土体得到加固。 
  加固方法:先根据待加固地基的具体情况布孔,然后按一个孔灌碱液、周围孔夯填粒径为2.5cm的生石灰的顺序施工。应注意:石灰孔的石灰不要填满,要留出lm填3:7灰土,以减小生石灰膨胀后使地表隆起;碱溶液需在石灰孔填满后立即(如有耽搁,其间隔时间不得超过4h)灌入,其温度不宜低于90 0C。 
  实践证明,使用此法加固黄土地基具有附加沉降量小、加固早期强度高且均匀等优点,既经济又实用。因此本文认为,碱灰混合加固法是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较好方法。 
  3. 软弱地基土上的基础加固处理 
  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软弱地基由于具有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和透水性很小等特性,地基很容易产生变形和稳定问题。对软弱地基进行基础加固处理,原理上可采用提高软弱地基的强度或增大基础面积的方法。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软弱地基上基础加固处理方法。 
  3.1注浆加固法 
  注浆加固法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基础处理加固方法。注浆加固法(也称灌浆法)是利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均匀地注入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的等方式,赶走土颗粒间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并占据其位置,经一定时间的人工控制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高强度的稳定的“结石体”。它能显著改善土的物理性能及水理性能。 
  基础灌浆加固施工方法:先在基础中钻孔,注浆管的倾角一般不超过600,孔径应比注浆管的直径大2 ~3mm,在孔内放置直径25mm的注浆管,孔距可取0. 5~1. 0m。对单独基础每边打孔不应少于2个,浆液可由水泥浆或氧树脂等制成,注浆压力可取0. 2~0. 6MPa,当15分钟内水泥浆未被吸收则应停止注浆,注浆的有效直径约为0. 6~1. 2m。对于条形基础施工应沿基础纵向分段进行,每段长度可取2. 0~2. 5m。 
  3.2扩大基础底面积法 
  当地基或基础底面面积积不足时,可采用混凝土套或扩大基底面积。当基底荷载偏心时则采用不对称混凝土套,对于中心荷载则采用对称混凝土套。灌注混凝土前应将原基础涂上混凝土界面剂或凿毛洗净后铺一层相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浆,以增强新老混凝土的粘结。对加宽部分的地基应铺设垫层,材料和厚度与已有部分的垫层相同。 
  素混凝土套的台阶高宽比应符合地基基础规范的要求。沿高度方向应设置锚筋以加强与老部分连接和抗剪。钢筋混凝土套亦须在新旧混凝土间设锚筋、锚栓或灌环氧。条形基础加宽时可沿纵向分段进行,分段长度为1. 5 m~ 2 m。扩大的宽度部分底面应不低于原有基底。 
  4.结语 
  (1)对不利地基上的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可采用提高地基土的强度或增大基础面积的方法。 
  (2)本文就湿陷性黄土和软土地基这两类特殊地基土上的基础加固方法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具体的施工方法,为特殊地基土上的基础加固提供了依据。 以上几种基础加固方法,在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可供设计和施工时参考。 
  参考文献: 
  [1] 叶观宝.地基加固新技术(第一、二版)[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 宋� .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宋辉.浅析大型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处理方案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24). 
  [4] 王珊. 地基处理新技术及其工程实例实用手册[M] .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2/view-644003.htm

 

师资力量 / Teacher
发布时间: 2018 - 09 - 27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路养护工程管理,提高养护质量和效益,部对《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交公路发〔2001〕327号)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交通运输部 2018年3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公路养护工程管理,提高养护质量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规定的公路养护工程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实施并按照项目进行管理的公路养护作业,不包括日常养护和公路改扩建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道、省道的养护工程管理工作。县道、乡道、村道和专用公路的养护工程管理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 养护工程应当遵循决策科学、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 养护工程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交通运输部负责全国养护工程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地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公路管理机构,依据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对国道和省道的管理职责,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养护工程管理工作。   第六条 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和从事公路养护作业的单位应当根据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公路管理机构提出的养护管理目标,按照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及本办法要求组织实施养护工程,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   第七条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和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筹措必要的资金用于养护工程,确保公路保持良好技术状况。   非收费公路养护工程资金以财政保障为主,主要通过各级财政资金解决。收费公路养护工程资金主要从车辆通行费中解决。   第八条 养护工程资金使用范围包括公路技术状况检测与评定、养护决策咨询、养护...
发布时间: 2017 - 04 - 27
【摘要】桥梁桥面的施工质量,是保证桥梁安全和平稳的前提条件。桥面铺装层作为桥梁系的一部分,相对于桥梁其他部分它直接承受行车荷载、梁体变形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桥面铺装层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桥梁使用的耐久性和行车的舒适性、安全性。本文主要就桥梁桥面铺装病害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6894584.htm  【关键词】桥梁;桥面铺装;病害;控制措施   1、桥面铺装的破坏形式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与正常路面和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相比,损坏形式有所不同。主要有:①铺装层内部产生较大的剪应力,引起不确定破坏面的剪切变形,或者由于铺装层与桥面板层间结合面粘结力差,抗水平剪切能力较弱,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相对位移发生剪切破坏,产生推移、拥包等病害;②因温度变化并伴随桥面板或梁结构的大挠度而产生的裂隙,在车辆荷载及渗入的水的作用下产生面层松散和坑槽破坏。   设防水层的水泥混凝土桥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式一般为剪切破坏,常表现为拥包和推移现象。剪切破坏有两种情况:一是桥面钢筋混凝土模量远大于沥青混凝土和防水层的模量,加之沥青混凝土层厚度较薄,沥青层内产生较大的剪应力而引起的无确定破坏面的剪切变形;二是防水层与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桥面层间粘结力不足而发生剪切破坏。   2、桥面铺装层病害分析   2.1 结构理论与设计。桥梁的结构理论中对桥面铺装层的计算分析论述几近于零,现行规范中只给定了厚度的推荐值,工程界一直在备等级公路中运用了几十年。桥冲击桥结构的变铺装是一个受力复杂的动力体系,各种形式的主梁及铺装本身的构造均影响其应力的分布。粱设计的箱粱骨架钢筋在实际受力状态下难以像T梁主筋那样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设计的假设状态与箱梁的实际受力状态不一致。...
发布时间: 2017 - 04 - 27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桥梁使用年限的增长,以及交通荷载的增加,桥梁检测已成为重中之中,该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作,需要各个环节协调配合才能达到一个有效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无损检测技术的概念、原理和特点,并通过实例进行无损检测的应用说明,为工程人员提供参考信息。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8/view-3198511.htm  关键词:检测;桥梁;工程    传统的方法是对公路桥梁随机选点,钻孔取样,在室内对所取样本进行分析和处理,从中获取各种有价值的工程参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因被测点是操作人员随机选择的,所以检测结果很难具有代表性;  b)由于检测点有限,覆盖面密度较小,使某些存在缺陷的不良区段反而被漏检,从而埋下质量隐患;  c)虽然钻孔取样精度高,但其会对路面造成破坏,且修补时费时费力。  无损检测技术作为快速、直观,且能够显示道桥内部状态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它在开展道桥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善路面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带来道桥改造方案的优化和公路桥梁管养水平的提高。  桥梁的无损检测技术(NDT)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包括超声检测、红外检测、声发射、自然电位检测、冲击回波检测、X射线检测、光干涉、脉冲雷达、振动试验分析等。在公路桥梁结构中应用NDT,可以提高新建结构质量的安全性;可以提供结构损伤的标志,例如,污染程度,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氯侵蚀程度;可以记录支座处的声发射,反映了裂纹或过大的摩擦力或从垫层支座正在扩展的裂纹。无损检测的这些结果可以作为结构评估的辅助。  在一些情况下,与侵入检测相比,无损测试更快捷,缩短了测试期间的交通管制时间,从而降低了成本。雷达可以快速扫描潜在的结构空洞,雷达在NDT中的使用证明了NDT的速度和便捷...
发布时间: 2017 - 04 - 27
【摘要】交通情况的复杂让交通事故频发,其中超高车辆与桥梁上部结构的碰撞更是频繁发生,不仅对桥梁结构安全性产生较大威胁,同时对交通运行也有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关于对超高车辆-桥梁上部结构碰撞的破坏模式与荷载计算的研究不仅存在数量上的不足,在研究深度上也存在一定不足,为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超高车辆-桥梁上部结构碰撞的破坏模式与荷载计算方面,了解超高车辆在撞击到桥梁上部结构的破坏模式与荷载,从而对后期的防护有一定指导意义。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7030491.htm  【关键词】超高车辆-桥梁上部结构碰撞;破坏模式;荷载计算   引言   近几年,我国城市立体交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导致超高车辆碰撞桥梁上部结构的事故也越来越多。2008年在我国成渝高速公路,一辆超高货车强行通过一座正在建的跨线公路桥时将桥梁的主轴直接撞歪,直接导致前两个月的施工作废,金额损伤近百万元,其中还未包括对社会的影响。不仅是在我国,在发达国家这种超高车辆撞击桥梁上部结构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可以看出,导致桥梁损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超高车辆的撞击。对其破坏模式与荷载计算进行分析,从而对优化桥梁上部结构具有一定重要意义。   1.超高车辆-桥梁上部结构碰撞的破坏模式   (1)破坏类型:通过对超高车辆-桥梁上部结构碰撞的事故调查与有限元仿真分析发现,其出现的破坏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局部性破坏,另一种则是整体性破坏。局部性破坏是桥梁上部结构受到局部冲剪作用引起的损坏[1]。如果是钢筋混凝土T梁桥,这种局部破坏的程度将会更加明显,整个碰撞区域不仅会出现开裂、崩落,钢筋屈服,甚至整个腹板―面板交界处的混凝土出现纵向开裂。如果是T型钢梁桥,局部破坏也会十分明显,会产生严重的塑性变形。如果是钢箱梁桥,破坏形式表现为钢材屈服。...
Copyright ©2005 - 2016 中国交通技术咨询网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地址:中国·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路55号
电话:010-67522809
传真:010-67524077
邮编:330520
关注我们